大家好,今天小編關注到一個比較有意思的話題,就是關于暑期支教夏令營課程的問題,于是小編就整理了1個相關介紹暑期支教夏令營課程的解答,讓我們一起看看吧。
如何看待大學生的短期支教現象?
每一個準備參與支教的人,不僅要擁有飽滿的情懷,起碼要有一個系統哪怕很短暫的課程,如果沒有,只抱有一顆夏令營和旅游的心,那我要和網上的噴子說一樣的話:請帶著你的情懷、淡泊的理想和詩意的遠方有多遠走多遠,支教不是去通過擺弄別人來充實你自己。
很多年輕人希望通過支教這種行為給自己原本平淡無奇的人生找點意義,卻不知這種行為往往打擾了那些純樸的孩子們原本寧靜而波瀾不驚的生活。還有人提到短期支教都是抱著刷社會實踐、戀愛、旅游的目的去的,但我在這里想說的是這種事有,要控制,但不是用來批評短期支教的證據。而且人在做事情的時候得到一些對自己的好處又如何呢?孔子時代就已經明白,不要讓行善成為別人的一種負擔。
短期支教最根本的目的應該是去改變孩子,盡管每個人都有不同于別人的發展道路,但我們需要把一些每個人都應該共有的東西傳給孩子們——愛與寬容、感恩、愛社會、孝順父母,與人溝通等等。這些東西的改變不是幾千塊錢可以衡量的。可能對你來說這只是舉手之勞,但這些改變會影響孩子的一生,是無價的,這些改變對社會的意義也遠非用錢可以衡量的。
而我們能做的就是在我們有限的時間內,讓他們感受到外面世界的溫暖,利用我們的豐富的閱歷,幫助他們樹立一個正確的人生觀,帶給他們對外面世界的期待,讓他們知道唯有努力才能過上更好的生活,這也是使他們一生都受用,也是我們唯一的,奉獻自己青春的理由。
關于大學生支教問題,我已經大四了,也參加過一些支教活動,那么關于暑期很多大學生選擇去山區進行“短期支教”這件事,我有點自己的感想,我覺得這種實踐活動不應該被鼓勵。我支持點對點的長期支教活動,反對進行短期支教。
說一說我的經歷吧,我也參加過不少的暑期支教活動,我不認為這短時間的支教真的能夠對貧困地區的學生帶來什么樣的影響,反而會帶來當地的負擔。
第一,短時間你能夠教孩子些什么?有些大學生暑期支教,只是去貧困地區一兩天或者長一點一個星期左右,這一兩天或者一個星期的時間都基本是和孩子們玩游戲,并沒有真正地去教給孩子們他們需要的知識。即使有教孩子知識,短短的一兩天孩子們的知識還沒有消化完,大學生就已經回學校了,這樣的支教活動并沒有真的教給孩子什么。
第二,去當地支教,能夠給大學生自身帶來些什么呢?我去了大大小小的支教活動,我也在反思,除了看到孩子們純真的笑臉之外,我們自身到底有哪些收獲?我不認為這短短的幾天或者一個星期的支教真的能夠讓大學生脫胎換骨。而且,很多大學生在支教的時候很受感動,但回到學校之后沒多久,他們又是我行我素,短期支教對于大學生的意義并不大。
第三,很多去當地支教的活動,尤其是暑期社會實踐活動,都是所謂的系隊和校隊同學參加,不是所有的學生都能夠參加,所以,這對于很多想要獻愛心的同學而言是個打擊。
我雖然對于短期支教活動是持否定態度,但是我支持點對點的長期支教活動。很多東西都需要時間的沉淀。長期的支教,不僅能夠讓大學生更好地了解當地貧困地區孩子的現狀,也更能給孩子們準備更多的課程教學,而不是僅僅地陪伴孩子玩耍。另外,長期支教也能夠讓更多的大學生參與到其中,讓更多大學生的大學生活得到升華。
我個人參加過兩次短期支教,時間均在一周左右。第一次是在社區,第二次是在鄉村學校。感覺對于社區來說,因為地處城市,設施各種都比較完善,也是第一次支教沒有經驗,感覺其實就是陪著孩子們玩了一些戶外拓展的游戲,而且當時在學校附近沒有跟孩子們住在一起,所以比較平淡。第二次就感觸很深,因為去了潮州饒平,給當時高一的孩子開了一周的夏令營。也許是做了班主任,也許是跟孩子們住在一起,感情很深,去年高考的時候還有好幾個娃娃跟我報喜,討論志愿。
短期支教不應該被鼓勵。
說實話,這樣的短期支教對于大學生來說可能有點益處,但是對于貧困地區的孩子來說弊大于利。
對于大學生
- 鍛煉自身,參加社會實踐,增加社會閱歷。
- 可以將知識轉化為實踐。
- 可以得到實習證明。
對于貧困地區學生
- 帶來新知識的同時可能帶來一些錯位的價值觀。
- 給了他們走出去的愿望,但是知識的短缺,讓他們走出去也只能打工。
- 我們不當的行為可能給當地居民和孩子們帶來影響。
- 短期的支教不能解決他們對知識的渴求。
解決辦法
- 國家完善相關的政策,側重于貧困地區的教育。
- 鼓勵大學生畢業后去貧困地區長時間支教,給予政策和福利支持,比如10年期之類的。
- 鼓勵走出來的大學生回鄉任教,并給予政策和福利支持。
- 鼓勵社會關注貧困地區的教育等。
到此,以上就是小編對于暑期支教夏令營課程的問題就介紹到這了,希望介紹關于暑期支教夏令營課程的1點解答對大家有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