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好,今天小編關注到一個比較有意思的話題,就是關于暑期英美游學夏令營的問題,于是小編就整理了1個相關介紹暑期英美游學夏令營的解答,讓我們一起看看吧。
你對過去中國的留學生和當今的出國留學有何不同的看法?
在90年代以前出國的留學生都是中國的精英,比如錢學森,施一公等,他們在國外學到知識后都放棄國外高薪回國報銷祖國。但是近幾年出國的留學生,很多都是為了規避國內高考,直接上國外名校,不乏也有很多優秀的人才出國留學,但不是很多。甚至還有很多從小學就出國讀書,為了獲得綠卡。我尊重他們的選擇,但是作為中國人,我們要有民族意識,國家情懷,留學生要多向前輩們學習,學好后報效祖國。
過去留學生的確更精英,大部分是公派,根正苗紅,更能吃苦?,F在留學生已經不是富豪家庭或者權貴子女的特權,一大批中產階級家庭的子女也把留學給自己人生多一個選擇。留學不意味著家里有錢。想當年做飛機是不得了的事,現在我們誰還羨慕坐飛機嗎?
謝邀!
恰好幾年前,我就在《從“美國夢”到“世界夢”——留美30年漫談( http://blog.sina.com.cn/s/blog_5ef1fe090102zk33.html )》一文中詳談了這個問題,請先參閱。
注意到本問題下面已經有了近20多個(其中不乏非常專業的)答復了,那就借用經濟學的“需求第三定律”來點個題:在技術許可的情況下,好東西總是運到遠方。意思是,如果某項產品消費者必須付出一筆附加費的時候,“高品質”產品總比“低品質”產品顯得“更便宜”。
再借用薛兆豐教授在解釋“需求第三定律”的“附加成本使精選產品相對價格下降”時的舉例:
注意到本問題下面已經有了近20多個(其中不乏非常專業的)答復了,那就借用經濟學的“需求第三定律”來點個題:在技術許可的情況下,好東西總是運到遠方。意思是,如果某項產品消費者必須付出一筆附加費的時候,“高品質”產品總比“低品質”產品顯得“更便宜”。
再借用薛兆豐教授在解釋“需求第三定律”的“附加成本使精選產品相對價格下降”時的舉例:
·中國的留學生要跑到美國去讀書,他們要付出更大的成本,所以一般來說,是好的同學更容易跑到外面去讀書;
·不遠萬里從美國跑到中國來演出的樂團,他們也要支付高昂的交通費用、住宿費用,這時候只有高質量的樂團,才值得花這筆錢;
·跑到拉斯維加斯去的中國游客,他們下的賭注比美國當地人下的要大,也是這個道理;
·如果你有機會從美國坐飛機到中國,你能夠帶一瓶液體,那么你更可能帶的是紅酒或者香水,比較不可能帶的是一瓶礦泉水或者一瓶啤酒……點到即止吧。
這過去和當今的定義,有些模糊,就自己定義一下吧。
過去:1、解放前,有兩類人出國,一類是周恩來等老一輩革命家,為追求救國之道,到法國勤工儉學。這次出國之旅,造就一大批中國革命的中堅力量。另一類是有錢的知識分子,學成大多回國,很多成為各界精英。2、文革后,也有兩類人出國,一類是公派留學生,現在是各行業、政府的中堅力量。另一類是奔綠卡、洋國籍去的,現在是當地的華僑,混得差異較大。
當今:1、公費,依然是各行業精英,回國后更上一層樓。2、自費,有錢人加有計劃人的子弟。相當一部分,還是為追求學歷而去。我有一85年畢業的學生群,10個學生,5個子女留學英美,一公費四自費,全部學成回國。我98屆畢業的學生,3人留學英國,都回囯,因為國內工作更好。留在美國、加拿大的學生也有,一般混得可以。但也常回囯,看父母,每每談起,都沒有什么優越感,似乎孩子出生在外,更多為了孩子留在海外。
全然沒有什么"靠父母權貴","外國月亮比中國圓"?一切只是個工作而已。
從這次疫情,可讓海外華人了解中國,也讓我們了解海外華人。
到此,以上就是小編對于暑期英美游學夏令營的問題就介紹到這了,希望介紹關于暑期英美游學夏令營的1點解答對大家有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