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好,今天小編關注到一個比較有意思的話題,就是關于少年兵團夏令營閉營時間的問題,于是小編就整理了1個相關介紹少年兵團夏令營閉營時間的解答,讓我們一起看看吧。
東吳后期有二十萬雄兵,有長江天險為峙,為何僅四月就滅亡了?
誠謝邀請,下文作答。
先談長江天險。當時司馬氏已占巴蜀,遏長江上游,自上擊下則長江天險已失其效應,再者晉朝水軍訓練已久,規模已成,非赤壁鏖兵時曹氏倉促成軍的水師可比。
再談雄兵若干。因東吳軍制較為特殊,二十萬甲兵并非全由孫氏掌控。試舉《三國志.魏志》卷二十八《鄧艾傳》所載艾奏司馬師所言為例“孫權已沒,大臣未附,吳名宗大族皆有部曲,阻兵仗勢,足以建命。”由此可知東吳軍隊實為孫氏與江南豪強如顧氏、陸氏等分掌,故兵甲雖眾,不能同心協力,則不足抗敵于外。
談及東吳君臣離心,則不得不歸咎于孫皓的暴政,虐及官民。舉一事為例。“皓愛妾或使人至市,劫奪百姓財物。司市中郎陳聲,素皓幸臣也,恃皓寵遇,繩之以法。妾以愬皓。皓大怒。假他事燒鋸,斷聲頭,投其身于四望之下。”孫皓對據理之寵幸尚且如此,則其待群臣、百姓可知。東吳自孫權死后,本已權戚紛爭,綱紀蕩然,孫皓復益以淫虐,國勢乃不可支,遂見滅亡。
綜上,內外交侵,故東吳四月而亡,此誠所謂“國必先自伐而后人伐之”。
以上淺見,望方家斧正。
謝謝邀請。
三國的終結,歷來令人唏噓。曹魏政權得國與篡位禪讓,最終也滅于禪位禪讓。蜀漢得益州,劉璋投降換成劉禪投降。而東吳自孫權坐領江東,到孫皓坐失江東。
令人無語的是,蜀漢以區區一州之地,十萬之兵,面對曹魏出動18萬大軍+后續11萬接應部隊,猶然鏖戰了接近一年劉禪才投降。而劉禪投降之后,姜維還死里求生使出反間計,挑撥魏將鄧艾鐘會自相殘殺,力圖復國。雖然最終失敗,然而何等壯烈。
相反,東吳坐擁三州之地,二十三萬大軍,卻在二十萬晉軍的攻勢面前,如滾湯澆雪,短短三四個月就一片降幡出石頭。為何差異如此之大呢?
道理說復雜也不復雜。中國人打仗或者辦大事,歷來講究個天時、地利、人和。咱們就從這三方面來論證,東吳比蜀漢的不利之處。
先說天時。
蜀漢滅亡是263年-264年的事情。那時候,天下三分,猶然成鼎足之勢。雖然魏國最強,并且經過數十年的發展,其優勢已經比三國初年要大。但整體來說,兩弱對一強,看不出平衡有很快被打破的勢頭。曹魏內部,司馬和曹氏之間的爭斗愈演愈烈。就在三年前的260年,司馬昭殺了曹髦;一年前的262年,姜維還起兵北伐,被鄧艾打敗。整體來說,三國之間膠著戰斗的趨勢延續著。包括司馬昭調集十八萬大軍伐蜀,原本也只是打算奪取漢中,為自己加九錫創造政績。
而晉軍攻吳是在280年,那時候,蜀漢已經滅亡了16年,司馬篡魏也已經15年。過去十多年中,都是東吳以東南一隅抵抗大半個天下的晉國,這種態勢,與之前三足鼎立是完全不同的。所謂統一大勢,到此已經難以抗拒。雖然晉朝大臣還是很多反對伐吳的,但之前羊怙在荊州苦心經營多年,臨終又推薦杜預為帥,說明有識之士對此認識都很清楚。
天時的另一重特性在于法統,也就是政權的正當性。這里面,蜀漢自稱繼承了漢朝的社稷,本身是得到部分臣民認可的。或者說當初跟隨劉備跑遍天下入川的就是漢朝最后的擁躉,一群理想主義者。所以在面對魏軍時,不少人都戰死了。相反,東吳立國不正,先是接受了曹魏的封號吳王,后來又和曹魏決裂,自己稱帝。等于是以“曹魏藩屬”的身份自立。這種法統問題在強勢時沒卵用,弱勢時還是很影響臣民斗志的。
西晉滅東吳,而東吳則雖有長江天險為恃,又有一定的兵力可自保,那么為么還會如此不堪一擊呢?粗略分析大約有以下三個原因:
一、統一之勢己形成。在曹魏滅蜀之后,吳國就己經失去了有利的戰略態勢,沒有了一直支持和策應自己的盟友,將自己直接暴露在對手的虎口之下!而西晉取代了曹魏后,又有效的整合了川蜀的力量,對東吳構成了戰略上的包圍態勢!此時無論吳國如何掙扎,都己經無法扭轉雙方實力和形勢對比上的差異了。實力對比失衡則必然造成西晉對東吳的碾壓之勢!
二、吳國內部人心不穩。吳主孫皓殘暴無義,不恤屬下。使內部產生了不團結因素,人心己亂,無力扭轉!本來吳晉的實力對比就很懸殊,吳國的內部失和,無法齊心協力抗敵。就更是加大了失敗的可能性!
三、吳國抗晉時的失策。吳國本來實力就弱,卻偏要釆用分兵防守的取敗之道!導致了處處挨打,處處被動!最后國都被一舉突破,吳主孫皓投降,自此徹底結束了三國紛爭的時代!
【個人簡析歡迎予以斧正】
根據資料記載大約在公元276年(天璽元年)晉滅吳的戰前準備就基本完成。只是因為后方鮮卑作亂,賈充等反對立即伐吳,使伐吳戰爭拖延了下來
公元279年(天紀三年),晉武帝下令伐吳。
司馬伷等六將分別進攻建業的外圍六合、當涂,以及長江中游的重鎮武昌、夏口和江陵等地;王濬和唐彬則率領滅蜀后所得的水軍,由蜀地順流東下。
公元280年(天紀四年)5月1日,王濬所率的舟師首先抵達石頭城下,孫皓投降。孫吳滅亡,西晉實現了統一。
東吳之滅亡首先:是大勢所趨,本來魏蜀吳三國鼎立,蜀吳兩國加起來也比不上魏國,晉繼承了魏國的全部努力還吞掉了蜀漢,已經占據天下十分之八,雙方的重量級都不同,對吳的戰爭本身就是一場不公平對決。
另外:孫權晚年為了抑制東吳士家大族勢力以太子之位為誘餌,在二宮構爭中沉重打擊了以吳四姓為首的世家大族勢力,但同時也嚴重削弱了東吳自身的實力,也為東吳滅亡埋下了隱患。
其次:孫吳方面孫皓性情殘暴,是個不折不扣的暴君,對大臣太過苛刻,導致君臣上下離心,疏于防備,而所謂長江天險,在平蜀之后,長江已經不再是東吳可以恃靠的天險了,西晉反而擁有了順江東下的順流優勢!,卻無統一對策,以致節節失敗。晉軍勢如破竹,孫吳防線快速崩潰。
最后:東吳最后一位擎天柱石,陸遜之子,大司馬大都督陸抗,在六年前去世,從此東吳再無名將
總結,東吳末期既無地利,亦不得天時,更無所謂人和,什么都不占,能活那么長時間已經很不容易了
所以西晉揮了揮手,如秋風掃落葉一般,就此滅吳。
到此,以上就是小編對于少年兵團夏令營閉營時間的問題就介紹到這了,希望介紹關于少年兵團夏令營閉營時間的1點解答對大家有用。